美軍引中國研究 指濱海作戰艦將成為「分散式殺傷」主力

美軍7月29日讓服役僅僅11年的濱海戰鬥艦「獨立號(LCS2)」退役,而就在2週後,美國海軍學會新聞網(USNI)11日引述中國大陸「船舶及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」(MARIC)的研究報告,點名美軍配備反艦飛彈的濱海作戰艦(LCS),已被共軍視為美海軍在西太平洋分散式海上部隊的關鍵戰力。

中國大陸這份研究報告題為《美國海軍分散式殺傷執行方式》,認為在比較濱海作戰艦與美國其他水面戰鬥部隊之後,濱海作戰艦因具有模組化、價格便宜、速度快與其他優點,使其成為未來分散式殺傷戰術的強力工具。特別在2016年「獨立級」濱海戰鬥艦進行包含魚叉飛彈試射的系列改造,顯示「濱海作戰艦在簡單改造後也能擁有相當程度的反艦能力」。

根據海軍官員的說法,美軍艦在南海航行時,近岸作戰艦會吸引3艘共軍海軍軍艦監控行動;相較之下,勃克級導彈驅逐艦通常只會有1艘大陸戰艦跟隨。

陸方的報告指出,隨著美海軍使用更多配備反艦飛彈的水面艦,以小型水面作戰支隊(SAG)之姿作戰,而捨棄航艦打擊群或兩棲遠征打擊群這樣的編隊,勢必讓大陸在太平洋的作戰更形複雜。更進一步分析,美國海軍編隊的小型化不只是艦隊編組組成的改變;相對的,其透過整合平台能力、利用廣泛分佈與與散開的戰鬥作戰,降低被敵軍情監偵系統偵測到的可能性,進而創造完整平衡的戰鬥部隊。大量小編隊的使用還創造更多的戰鬥可能性、向對手構成完整範圍的威脅,並在對手情監偵系統施加沉重的壓力。

在「分散式殺傷」的概念下,美軍將原本的大型水面作戰單位拆分為3至4艘以驅逐艦、濱海作戰艦或其他水面作戰艦組成的小型作戰編隊,在部署多個小型作戰編隊於廣闊的作戰環境下,由各編隊指揮官實施獨立的作戰行動。此種用兵方式,將會使敵人同時面臨大量的空中及水面的威脅,並能有效加大敵方的指揮難度。此種作戰配置可以視為無數個小型並且同等的攻擊來源;而在同一戰場環境下,敵方實施目標優先選擇上,就顯得困難許多;若再實施無線電靜默及電磁波管制作為,將使敵方對目標研判增加更多難度。

美軍共有「自由級」和「獨立級」2款濱海戰鬥艦,原始設計要求「速度快、可在濱海與淺海域作戰」,根據不同的作戰任務而重新配置,包括反潛、反水雷、反水面艦艇、情報、監控和偵察,國土防禦、海上攔截、特種作戰、後勤保障。系統配備採模組化設計。

2016年環太平洋軍演,美軍獨立級濱海戰鬥艦「科羅拉多號(LCS-4)」以「臨時加裝」方式發射魚叉反艦飛彈;2019年「吉福斯號(LCS-10)」也被指派試射「海軍打擊飛彈」(NSM)。顯示配合原始設計,可搭載多樣化的武器裝備,使小型艦隊呈現更多樣化的攻擊能力,實現所謂的「分散式殺傷」。

2016年環太平洋軍演,美軍獨立級濱海戰鬥艦「科羅拉多號(LCS-4)」以「臨時加裝」方式發射魚叉反艦飛彈。   圖:翻攝美國海軍官網

2016年環太平洋軍演,美軍獨立級濱海戰鬥艦「科羅拉多號(LCS-4)」以「臨時加裝」方式發射魚叉反艦飛彈。   圖:翻攝美國海軍官網